11.中国宣河海绵化石和几丁虫化石的发现

海绵是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6亿年前就已经生活在海洋里,至今已发展到1万多种,占海洋动物种类的1/15,是海洋中一个庞大的家族。海绵动物的色泽十分丰富,五颜六色,像花儿一样,人们一直认为海绵是植物,1755年才有人记述它具有动物的特征,直到1825年随着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以及生理学和胚胎学诸方面的工作,科学家才确定它是动物。美国微生物进化学专家米切尔·索金运用自动DNA排列技术和计算机程序,证明了人类和所有动物的祖先是至少在地球上生活了5亿年的海绵,海绵的祖先是真菌。

海绵的结构、功能和发育与其它动物不同。许多动物学家认为它在动物界中的位置是孤立的,把它归入侧生动物亚界。1990年9月,中国古生物学家邓占球在广元宣河发现了早志留纪四川深杯腔海绵,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发现的早志留纪四川深杯腔海绵原始动物实体化石,其主要特征:海绵体杯状,圆管状,中央腔深。外表面通常圆滑,但有众多细的小孔,孔呈纵列。底部宽梗状。在横切面上,海绵体体壁内的沟道呈放射状。体壁主要由树状疣骨片组成。有时夹有少量交叉状疣骨片,由呈叠层状排列的、横卧的树状疣骨片末端彼此交接构成骨骼的竖杆。这些竖杆呈扇状排列,横断面呈点线状。沟道有时被一排竖杆隔开,有时被两排竖杆隔着。中央腔无典型腔壁层,海绵体表面也无典型表皮层。

之后,中国古生物学家邓占球还在广元宣河发现一个早志留纪四川深杯腔海绵,其主要特征:纵切面上,体壁的梯了中,横列树状疣骨节的直径为50至80微米,上下骨片之间的间距为400至500微米。竖杆的直径为100微米。相邻坚杆之间的间距为30至60微米。坚杆及梯子纵面上也呈扇状排列。与2008年科普作家高建成第六次去广元宣河,在宣河发现的志留纪四川深杯腔海绵相比,基本类似。高为5厘米,底面长为2.5厘米、宽为2厘米,端面长为5厘米、宽为3.5厘米。属单体,个体较小,整体显圆锥形、杯状、圆管状。外表面通常圆滑,但有众多细的小孔,孔呈纵列。中央腔深,在横切面上,海绵体体壁内的沟道呈放射状,横断面头部有隔壁100个、隔壁细而密、中心蜂窝圆状,无中心轴。表皮隔壁结构细腻、略显上细下粗、有竖立隔壁纹、有无规则凹凸纹线,头大足小,且足底面与头部略显平衡,底部宽梗状,体壁主要由树状疣骨片组成。有时夹有少量交叉状疣骨片,由呈叠层状排列的、横卧的树状疣骨片末端彼此交接构成骨骼的竖杆,呈扇状排列,横断面呈点线状。沟道有时被一排竖杆隔开,有时被两排竖杆隔着,中央腔无典型腔壁层,海绵体表面也无典型表皮层。是既有单体也有复体,多数为细构造,保存完好,整体玉化,是研究海绵化石的方向,也是化石分类的重要依据。

广元宣河志留纪几丁虫化石的发现是科普作家高建成一次意外的收获,是科普作家高建成在一次清洗化石后,倒海相红岩残渣时无意发现的。发现盆底约20多个白色完整的几丁虫标本,科普作家高建成以为是其它化石的残渣,但又感到惊异,如果是其它化石的残渣,那么在酸的处理下应该融化,为什么小小的化石在酸的处理下不融化呢?为此,引起了科普作家高建成的注意。科普作家高建成通过放大镜才辨认出是种动物的化石。科普作家高建成査相关资料得知,原来不怕酸的是志留纪几丁虫化石。

科普作家高建成査相关资料没有发现关于广元宣河志留纪几丁虫化石单体标本数据的记载,只有关于广元宣河志留纪几丁虫的学术研究报告。为此,科普作家高建成被广元宣河志留纪几丁虫化石吸引,科普作家高建成在放大镜下清晰的看清了宣河志留纪几丁虫为单体,少有群居现象,外观为类白色无定形物质,无臭无味,普遍长约100微米,宽为50微米,大多小于500微米。外形为长颈瓶状较普遍,壶状和圆筒状稀少,乍看表面光滑。尖端头部周围有2至3个微米型触角,尾部三分之一处有个微米型小孔,表面具粒状、线状、刺状、皱状等各种纹饰,多数周身具有凹凸纹线。壳囊主要由壳体和壳颈组成,少数不具壳颈,沿中央轴辐射对称,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少数周身均分布孔。

几丁虫又称胞石,是已绝灭的一类具有几丁质外壁的海洋微体古生物化石。单体或群体,单体较多,形状一般为烧瓶形,一端开口一端封闭,大小50至2000微米不等,多小于500微米。生存奥陶纪、志留纪及泥盆纪。1931年,德国微体古生物学家艾森纳克于德国北部波罗海地区,距今四亿多年的奥陶至志留系沉积中发现的一群几丁质壳体,鉴于其不透明或半透明的类几丁质壳壁,初将其作为一类独立的化石,命名为几丁虫。它的地层意义亦在增长。

几丁虫外形一般为长颈瓶状、壶状或圆筒状等,壳囊主要由壳体和壳颈组成,少数不具壳颈。沿中央轴辐射对称。一端开口,称口端;另一端封闭,称反口端。表面光滑或具粒状、线状、刺状或皱状等各种纹饰。壳壁质地极脆,壳体部分厚度大致均匀,向口端常渐趋变薄。壳壁结构有1层、2层或3层者,外层常具纹饰。壳壁成分到目前尚无定论,多认为属有机质,但非真正几丁质。几丁虫的分类主要依据外部形态、表面纹饰、壳体底缘特征等,亦有部分按内部构造划分。

一直以来,几丁虫的壳壁成分是属有机质,还是几丁质?科学界没有定论,广元宣河志留纪几丁虫化石的发现,且保存尚好,最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广元宣河志留纪几丁虫化石能完整保存下来,的确一开始让科普作家高建成感到纳闷。在酸清洗化石中,含有机质的化石见酸就融化,怎么微小的几丁虫见酸还能完美无缺的保存下来呢?原来几丁虫的壳壁含几丁质,几丁质是为N-乙酰葡糖胺通过β连接聚合而成的结构同多糖,几丁质又称壳多糖、甲壳质、明角质、聚乙酰氨基葡萄糖、甲壳素,能溶于含8%氯化锂的二甲基乙酰胺或浓盐酸,不溶于水、稀酸、碱、乙醇或其它有机溶剂。所以说,广元宣河发现的志留纪几丁虫化石的壳壁含几丁质,不溶于稀酸,是保存下来的有利条件,与1931年德国微体古生物学家艾森纳克于德国北部首次论证奥陶至志留系几丁虫是完全一致的。这一次,广元宣河志留纪几丁虫化石意外的发现,让科普作家高建成受益匪浅。

11.中国宣河海绵化石和几丁虫化石的发现
4亿年前的中国
免费计数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