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5

你最深的痛苦,来自羞耻感

认识和修通羞耻感,学会与羞耻感共处,是通往幸福大道的重要路径。

你最深的痛苦,来自羞耻感

耻,还有一个异体字“恥”,即听在耳中,耻在心中。羞耻感,来自于人的内心,没有心的人是感受不到羞耻的。古人以此告诉我们,是否具备羞耻感,是评估一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依据。比如某些严重的人格障碍和精神分裂症,就失去了基本的羞耻心。

羞耻感,会让人失去创造幸福的心理力量。羞耻感,是造成强迫性重复的罪魁祸首,也是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导致一些人心理退行、激活心理创伤的根本原因。认识和修通羞耻感,学会与羞耻感共处,是通往幸福大道的重要路径。

△羞耻感让你逃避

疫情发生以来,大部分人都能配合有关部门的工作,进入公共场所时戴口罩,主动登记防疫行程码,若去过中高风险疫区,或曾有过病患接触史,就主动报告,并执行自我隔离政策。但据新闻报道,总有人拒绝在公共场合戴口罩,拒不接受测温和防疫检查,殴打谩骂工作人员,甚至隐瞒高风险地区旅行史,隐瞒病情。在法律层面,他们的行为已经触犯以危险方式危害公共安全罪,在没有确诊的情况下,则可能构成过失犯罪。

宁可犯罪入刑,甚至甘冒生命危险,也不肯面对自己可能感染病毒的真相,假装自己一切正常,继续参与社会活动。这样的行为,不仅仅是不负责任,道德水平低下那么简单,真相其实是被病耻感和恐惧感淹没,导致认知水平和自我约束能力的降低。

病耻感,就是把生病和羞耻黏在一起,仿佛生病昭示着自己的虚弱,是一件令人羞耻的事。病耻感大多来自担心自己因生病而被他人歧视,被他人排斥和伤害。一般来说,当人被羞耻感淹没,也会同时感到强烈的恐惧,头脑和内心都可能处于混乱之中。

中国人原本惯于将心理痛苦诉诸身体病症,也就是说,我们对心理和精神的痛苦讳莫如深,却不忌讳头疼、胃疼、腰酸腿麻的病痛。但是很明显,人们并不会把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等同于一般的身体疾病,而是对病毒感染这件事,赋予了更多心理意义。比如在无意识中,把戴口罩和登记检查,体验为被拒绝和不被信任;把去过中高风险疫区,和“我不好,我犯错”画上等号,乃至把感染病毒和“我有罪,我很坏”粘贴在一起。

拒绝配合检查,试图隐瞒行程的行为,本质上是对自己感到羞耻,要把自己的一部分藏起来,以避免想象中的被攻击、拒绝和伤害。

△世人都讨厌“我不好”的感觉

在汉语语境中,羞耻,是一个很严重的词语。所以一般不用于口语交际,而更多以书面语的形式出现。在口语中,我们更多使用“丢人”“羞愧”“惭愧”等刺激程度略低的语语。如果“羞耻”出现在口语中,一般都会改为“无耻”,而且是为了表达非常强烈的情绪,比如电视剧《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大骂王朗道:“住口!无耻老贼……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正是因为“羞耻”不常用,才更显它的威力。这个词,只看一眼就会让人产生一丝丝的心理不适,总想避免和它扯上关系,甚至最好不要看到它。羞耻感正是这样一种让人想藏起来的痛苦感受。当我们形容一个人被羞耻感淹没时,就会说他“恨不得找个地缝儿钻进去”,事实上,这正是羞耻感最常见的表现方式。

羞耻感就是“我不好、我很差、我没有价值”的感觉。

在心理咨询室里,当人们体验到羞耻感,要么会变得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要么会身体僵住,无法动弹,还有些人会呵欠连连,昏昏欲睡。羞耻感是人类最负面的情绪,也是藏得最深、最难以被觉察的情绪。很多时候,都只能以这种自身无法控制的方式间接地表达,需要心理咨询师有足够的敏感度,帮助他们辨识和接触这些感觉。

关于羞耻感,我最常对来访者说的话是:“不止是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喜欢‘我不好’的感觉”。

△自卑,羞耻感的外衣

玲玲是“万年单身”行列的一员。她认为,是自卑感导致她无法进入恋爱关系,所以一度给自己定下目标,如果能升到总监,能拿到硕士学位,能买一套房子,能瘦下来,她就能从自卑感中解脱,就能有勇气谈恋爱。8年过去了,她想的那些都实现了,可唯独谈恋爱这件事依然搁置,因为她还是很自卑,不敢接受异性的示爱邀约。

很多人都像玲玲这样,哪怕取得再多的现实成就,得到再多的赞美和肯定,自卑感还是在那里,无增也无减。因为他们把羞耻简化成自卑,错了方向。也就是说,玲玲应该攻克的题目是“如何与羞耻感共处”,但她看错了题,以为这道题是“怎样才能不自卑”。用自卑的公式去解羞耻的题,结果当然不尽如人意。

玲玲之所以会看错题,一是因为羞耻这种感觉实在不容易觉察到;二是因为自卑原本就和羞耻混在一起。感受自卑,比感受羞耻要容易得多。其实,人们是先感到羞耻,才开始产生自卑感的,而非反过来。

自卑是羞耻的外衣。

自卑感是有现实基础的,比如在竞争中落败,考试成绩不如同学好,工作收入没有邻居高,气质修养不如朋友优雅等等。但是自卑的感觉也会催人向上,让人们生出勇气去改变现状,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善落败的局面,找到自信的感觉。换言之,自卑感是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得到修正和改善的。

羞耻感并不立足于现实基础,而更多是一种情绪体验。无论在现实中,自己的考试成绩有多好,工作收入有多高,气质修养有多优雅,那种“我不好”“我不行”的感觉,始终都如影随形。哪怕所有人都说“你已经很好了”“你好优秀啊”“你闪闪发光”,也无法让他们的自我感觉好起来。

和自卑感比起来,羞耻的感觉更加强烈,更加痛苦,非但无法成为前行的动力,反而还会变成行动的阻力。羞耻感,无法通过取得现实的成功来改善,只能通过调整身体和心灵的互动模式来疏解。

△你一点也不羞耻

“我不好”和“我感觉我不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意思。

“我不好”让人绝望、无力,感到失去希望,失去行动的勇气。而“我感觉我不好”,虽然也会让人感觉不适,却不会那么有淹没性,人们能继续感到自己有能力去做些什么,从而改变这个“不好”的局面。

受到心理创伤的人常常没有做这样的区分。他们会把“我感觉我不好”等同于“我不好”,即把“我感觉羞耻”等同于“我是一个羞耻的人”。这种心理等同模式常常让他们的内心环境失衡,从而承受莫大的心理压力。

“我不好”是在否定我的全部价值。是在说,我的存在本身是错的、坏的、不可救药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我说什么、做什么,都不能改变“我不好”这件事。因为,一个错误的人势必做不出正确的事。

而“我感觉我不好”则是在谈论一种感觉,是在诉说一种对自己的负面感受,这种感觉可能有现实依据,也可能没有,但无论如何,都没有全盘否定自己的价值。也就是说,虽然由于某种原因,我对自己的感觉很不好,但我知道,我这个人本身是好的、有价值的。一个正确的人可能做出正确的事,也可能做出错误的事,做了错误的事,并不会导致这个人也变成错误。

在羞耻感的心理等同模式出现时,我常对来访者说:“你可能需要先在理性上认识到,你只是对自己有一种不好的感觉,并不是现实中的你真的不好。相信你还记得,你曾经做过许多很好的事,拥有很多好的特质”。

△羞耻感让你否定自我

除了民族性格里的耻感文化,作为普通的个体,常见的三种羞耻感来源分别是:

1.性羞耻;

2.被虐待;

3.被忽视。

性羞耻大多来自父母对孩子的投射。当幼儿在玩弄粪便或者欣赏自己的生殖器时,父母表现得很厌恶,甚至厉声呵斥。父母的性羞耻还会通过贬低孩子的相貌、禁止孩子穿漂亮衣服、禁止孩子与异性来往等方式投射给孩子。孩子没有能力辨识父母的性羞耻,只会把父母的反应和态度,归因为都是自己不好,自己是脏的,丑陋的,甚至是恶心的。

性是人类最本源的能量,性象征着一个人的存在本身,如果一个人认为性是负面的,就等同于否定了自身的全部价值。仿佛有个声音对他说:“你太坏了,配不上美好的东西,异性是不会喜欢你的”。

有过被虐待历史——身体虐待或言语虐待——的人,也可能产生深深的羞耻感。被自己的依恋对象虐待,可能会让人陷入自我的混乱之中,那个原本应该提供爱和依靠的人却显得面目狰狞,粗暴可怕,靠近不是,远离也不是。为了在艰难的处境中活下来,人们会试图把问题归因到自己身上,通过控制自己来控制环境。他们倾向于相信,是自己太坏了,太糟糕了,父母才会那样对他,如果他做个好孩子,变得优秀一些,懂事一些,能符合父母的期待,父母就能爱他了。

在情感忽视中长大的人,有时比遭受虐待更可怜。因为哪怕被虐待,起码也是与父母建立了关系,当父母虐待孩子时,眼睛是看向孩子的,而情感忽视意味着父母的眼睛是空洞的,散光的,看不见孩子的。在忽视中长大的孩子,常有一种自我怀疑的感觉:明明一切都很好,为何我却不快乐?最后他们会得出一个结论:那一定是我自己有问题,是我不好。他们会倾向于责备自己的情绪,为自己有着和他人不同的感觉而感到羞耻,也为自己的情绪波动和心理需求感到羞耻,还有一种“我应该为自己负全责”的感觉,即如果哪里不对劲,那一定与别人无关,全部都是我自己的问题。

△强烈的羞耻感让潜意识“跳闸”

有一个生活常识是,如果用电功率超过最大负荷,配电箱就会自动跳闸,这和感觉系统的运作原理非常相似。人的情绪就像电流,潜意识则是配电箱。人们很难觉知到羞耻感的存在,或者无法为羞耻感命名(只感觉身体紧绷难受,却不知道为什么),是因为潜意识有设计精密的自动跳闸功能。

羞耻感是一种让人难以忍受的痛苦情绪,因为它危及人类最基本的存在价值,是比愤怒、哀伤、内疚更加强烈的淹没性的痛苦感觉。所以在古代,一些文人才会因为难以忍受羞辱而自杀。当强烈的羞耻感来临时,为了保护自己的物质生命(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潜意识就会采取跳闸断电的方式,让人们失去感受,只机械地思考和行动。

基于潜意识的自动跳闸功能,当羞耻感来临,很多人都不会有情绪的不适,只感到头脑是空白的,只是用思维、说话和身体来表达自己。比如疫情发生后,又害怕病毒,又对自己的害怕感到羞耻,于是故意不戴口罩去人群里闲逛,看起来是锻炼胆量,显示强大,其实是为了对抗羞耻和恐惧感。另一种日常中常见的情形是,在工作上受挫了,要么反复思考改进方法,到了殚精竭虑的地步(思考可以阻断感受),要么变得语言能力发达,对人发表他对工作的看法和见解(说话也能阻断感受),还可能虐待自己或做一些危险的事以转移注意力,比如过度健身、危险驾驶、熬夜、酗酒、乱性等等。

△撕开羞耻感的外衣

前文已经说过很多次,羞耻这种感觉非常隐蔽,很难觉察,因为人有强大的心理防御系统,智商越高的人,心理防御也越精细。不同的人会创造出不同的防御模式,所有的心理防御都很高明——把羞耻简化为自卑、感觉系统自动跳闸都是心理防御的方式。所以,在咨询室里,要看到羞耻感的外衣并撕开外衣,让来访者触摸自己的羞耻感,经常要花费不少时日。

以下是常见的羞耻感外衣:

总觉得伴侣和孩子浑身缺点,横竖看他们不顺眼,极度渴望改造和控制他们。

常为了过去的事遗憾,痛苦,想要改变过去。

渴望找到一个完美的伴侣。

在恋爱关系里,总是忍不住使劲儿“作”,要求对方无底线地包容你、配合你;或者是相反,过于讨好对方,总害怕自己付出得不够多,做得不够好。

极度渴望做一个好人,密切关注自己是否有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努力让所有人都满意,希望大家都给自己好评。

如果有人对你示好,你就会忍不住地想:他为什么要这样?他有什么目的?他对我好是因为不了解我的真面目,如果他看到真实的我就不会喜欢我了。

女性拒绝穿女性化的衣服,如果穿了漂亮裙子出去,就会感到莫名的焦虑,总担心有人说你太招摇,是不是在勾引男人。

对性缺乏兴趣,也尽可能让自己显得没有性吸引力。

热衷于买性或陷入黄赌毒。

在日常的人际互动中,只要有同龄异性在场就变得谨小慎微,难以自由表达自己。

参加了一场聚会之后,脑海里反复回想自己的表现,是否说了不合适的话,哪里做得好,哪里必须改善,总担心自己可能不小心让某些人不舒服,不喜欢。

过于努力地学习或工作(工作狂模式),把自己的个人价值完全建立在工作之上,认为自己总是做得不够好,还应该更好。

总是感到抑郁,会为了很小的事自我攻击,脑海里很多自我贬低的声音。

常梦见自己身处粪便之中。

常梦见自己上天入地,去到空无一人的地方,或者常有一些独自上天入地的想象。

总想做别人,成为别人的样子,总觉得别人更好。

在没有明显残疾的情况下,对自己的相貌和身型非常不满意,幻想自己一夜变美。

热衷于整容。

喜欢看某人被龙卷风带到陌生的地方,开始快乐新生活的故事,或者总在幻想自己成为那个被龙卷风带走的人,去一个全新的陌生之地,开始新生活。

不明原因地长期失眠。

身体有如下症状:头疼,头皮发紧,身体很难放松,胸腹部像塞进一个木橛子,肌肉紧张僵硬(头面部、臂膀、背部、腿部等)。

情感是隔离的,不容易体验到自己的感觉。

惯于抱怨指责他人,认为是别人造成了自己的痛苦。还有相反的,容易自责内疚,总在担心自己是不是伤害了别人。

在本书第三章,所有症状的潜意识里都有羞耻感在驱使。

△羞耻使人进步

羞耻,是人类迈向文明的产物。

经过千万年的进化,如今羞耻已是人性的自然属性。影视剧里咒骂坏人的常用语“禽兽不如”“这个畜生”,意思就是被骂者丧失了羞耻感,和禽兽畜生一样,任由本能的欲望驱使,做出违反人类伦常道德的行为。可以说,是否具有羞耻感,不但是人与兽的分界线,还是检验一个人精神健康的关键标志——心理学领域把缺乏羞耻心的现象命名为“超我缺陷”,若没有发展出基本的道德感,一个人做了很糟糕的事也不会内疚,更不会羞耻,那么他就属于人格障碍或精神病性人格的范畴,是无法对他开展心理治疗的。

适当的羞耻感会激励我们上进,推动我们去创造、发掘无限的自我潜能。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勿忘国耻”四个字激励了几代人砥砺前行,这才有了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羞耻感也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性格,让中国人表现出较高的服从性,能够自我约束,更适应集体生活,愿意“为大家舍小家”,自带一种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生命韧性。

羞耻感,就像是人的喜怒哀乐、饥饿寒冷,只要活着就如影随形。因为这种感觉对人有着积极的意义,是人类必不可少的心理体验。

△学会自我安慰,获得心灵自由

适当的羞耻感能激发人上进,可是羞耻感过于强烈时,不但让人深陷心理上的无力和无助,还会吸干人的自我能量,固化痛苦的强迫性重复。

要走出羞耻的死循环,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入手:

1.在认知上分析羞耻感;

2.在情绪上吸收羞耻感;

3.在身体上容纳羞耻感。

前文有说到羞耻感的三大来源分别是性羞耻、被虐待和被忽视。

性羞耻和被虐待是父母把自己的羞耻投射给孩子,孩子在无意识中接收过来,当成了自己的感觉。事实上,我们不只会吸收父母的投射,还会吸收别人的投射——因遭受网络暴力而自杀的

人,就是认同了网民的投射,别人说他不好,他就真的觉得自己糟糕,并为此感到羞耻。

如果你意识到自己就是这样的,那么当感觉到自己不好,头脑里涌起对自己的不满、批评、贬低时,就要告诉自己:

我感觉羞耻,觉得自己很差劲,是因为我吸收了的感觉和想法,他把对自己的批评和负面感觉置放在了我身上。此时此刻,我正在模仿他,用他对待我的方式来对待我自己。

被忽视带来的羞耻,则是过度强调自己的责任,把自己的情绪感受和欲望需求都视为羞耻。那么同样的,你也可以告诉自己:

我是一个正常的普通人,不管我有什么样的想法和感觉都是正常的。我会为此感到羞耻,只是因为从未有人告诉过我,我很正常。现在我作为一个成年人,可以有能力告诉自己,我是正常的。

这种自我安慰能让人平静下来,但是要帮助自己学会与羞耻感共处,进而获得心灵的自由;在随时变化的社会中稳稳地扎根,只是与自我对话远远不够,还需要一系列的身体和情绪的练习。

Part5
虽然不容易,但是没关系
免费计数器